日期:2025-09-24 12:19:23
让我为您逐段改写这篇文章配资在线导航官网,增加细节描述,提升可读性:
照片中这位面带温暖笑容、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,正是我们熟悉的雷锋同志。他身后巍峨耸立的,是当时刚建成不久的武汉长江大桥。那年他刚满18岁,站在桥头仰望这座钢铁巨龙时,内心充满震撼与自豪,于是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。这张照片后来成为雷锋最喜爱的个人照片之一。您可能想知道:这张照片是谁拍摄的?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?又为何如此重要?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。
雷锋于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望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他,亲眼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土地改革让农民翻身做主人,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,这些都深深触动了年轻的内心。虽然年纪不大,但雷锋早已立下志向: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祖国,为人民服务,为现代化事业贡献全部力量。
展开剩余72%雷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。他先在望城县委当通讯员,后来又参与团山湖农场建设。这些工作已经相当出色,但雷锋并不满足。当得知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时,他毅然报名参加国营企业招工。虽然武汉、湘潭等地的钢厂离家更近,但雷锋却选择了最远也是最大的鞍山钢铁公司,展现出一名热血青年的担当。
当时的鞍钢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,正面临艰巨的生产任务。为了追赶西方工业强国,生产国防建设急需的特种钢材,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炼钢炉前。正是这种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,深深吸引了怀揣理想的雷锋。
为了表明投身钢铁事业的决心,雷锋特意改了名字。他原想取名雷峰,取勇攀高峰之意,后在领导建议下改为雷峰,既体现钢铁工人的刚毅品质,又暗含冲锋在前的寓意。
1958年11月12日晚,雷锋踏上北上的列车。途经武汉转车时,有七八个小时的候车时间。他和同乡们游览了武汉街头,品尝了热干面等当地小吃。最让他们震撼的,是刚刚通车一年的武汉长江大桥。这座1957年10月建成的大桥,是新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,完全由工人阶级自主建设,象征着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。
站在桥头,雷锋难掩激动之情,决定留下这张意义非凡的合影。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写道,这座大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。对出身贫寒的雷锋来说,能拍一张照片实属难得,这张合影成为他珍藏的宝贵记忆。
那么,这张照片究竟是谁之手呢?经过多年探寻,直到2023年2月才揭开谜底。老摄影师王孝云一眼认出,这是他们大桥照相馆的作品。当时20岁的王孝云记得,拍照收费1元,照片需邮寄,邮费1角5分。可惜照片上没留馆标,导致出处长期成谜。随着照相馆在90年代关闭,原片下落不明,但雷锋精神的影像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