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9-08 11:44:49
作者:吴树鸣
七十年代末的村庄,贫瘠如一片龟裂的土地。人们蜷缩在“工分”垒起的围墙里,将每一分力气兑换成糊口的粮食。少年掌中的书本纸笔被父亲撕碎踩入泥土时,邻居那句“不好好上工挣工分,就是拿着钱财赌明天”的斥责,成了时代最刺眼的注脚,那个时期整个世界都在用“现世温饱”的工分丈量着人们生存的价值,用“即刻收益”审判人生,不知演绎了多少短视之困与生命之远的轶闻。然而,就是那些悄然隐匿在时光里的故土印记,那些带着尘土气息的书香,终究成就了我人生的梦。
一个人的认知引导着他的行动,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;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事业、心态和能量。在当时当地,真正短视的真是那个挑灯夜读的少年吗?当人们沉迷于抢收眼前的麦穗,却忘了播种明天的森林。工分经济编织的生存逻辑里,藏着一个致命的误区:它将“财富”简化为立即可用的粮票布票,却忽略了人类最珍贵的资本,那就是认知的突破、精神的丰盈与未来的可能性。那个时候,人们普遍认为最明智的做法,就是与时俱进,投入生产队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中,对自己的思想、行为,不断的进行革新:人随大流不受罚,羊随大流不挨棒。
展开剩余56%杨绛先生说:“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,那么无论你做什么,对方都觉得不对。所谓层次,不是社会地位,而是人品和认知事物的清晰程度。”层次不同,看到的世界就会不同。人,只有走出去,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可能。如果你不走出去,你会以为自己拥有的,就是整个世界”。不知哪里走了斜,那时类似的话就好像给我注入了强心剂,使我不容置疑。我深信付出的时候,就不要想着回报,越想得到,越容易失落。付出真情,不问是否被珍惜;伸出援手,不问是否被感激;给予帮助,不问是否被记住;奉献爱心,不问是否被回报。自管走路,莫问前程。其实你的付出,天地自有衡量,要不然怎么会有个“苍天不负苦心人”呢?从当时困苦的生活角度,虽然我理解父亲的所为,也明白父亲的斥责与邻人的嘲讽,实则是旧经济模式对新生变量的恐惧。在那个大环境中,他们是不会预见真理往往掌握在如我“不务正业”人之手中。
我最终携书本走出乡土去打拼,在那个知识经济尚未被命名的年代,文学已悄然为我铺就通往未来的栈道。它赐我的不是即刻的粮仓,而是开凿粮仓的能力;不是眼前的屋檐,而是建造广厦的视野。这场“赌博”赢得的,是温饱之上的生活,是生存之外的生命。凤凰涅槃之美,源自烈火焚身的痛楚;王冠之重,必经无人见证的打磨。当世人用“工分”丈量肉身,我选择用“笔墨”丈量山海,到了最终,土地上的青年成了艺术传奇,故土印记反成最深厚底色。
如今回望,那段被斥为“赌明天”的岁月,实则是“投资未来”的远见。所谓“钱财”,从来不该是兜中的硬币,而是脑中的智慧、眼中的星辰、笔下的山河。生命真正的丰盛,始于体谅世界的苦涩后仍选择成为微光,终于明白:英雄梦从来不需他人批准,只需自己写得铿锵有力。
1996.元月于周至
发布于:陕西省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